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心(能源地质室)组建于1995年,主要开展我国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以及氦气、页岩气、煤层气、油页岩、非烃类气等常规和非常规能源的勘探与开发。二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和地方各类科研与生产项目八十余项,取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截至2021年5月,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6项,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人才,1人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一、涉及业务领域
勘探领域:地球化学勘探非地震物探 勘探目标区评价单井评价
非常规能源:氦气资源调查评价 页岩气勘察及选区评价油页岩勘查及选区评价 煤层气勘查及选区评价多种能源综合调查评价
综合研究:地层沉积特征研究 储集条件评价 勘探选区评价 四性关系研究 油藏精细描述
二、主要业务成果
1.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调查及成藏理论
通过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调查研究,创新性提出了富氦天然气成藏理论,初步建立了氦气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围绕华州北构造,刻画出多个有利目标,实施钻探工程有望实现氦气调查重大突破。支撑陕西省在渭河盆地设立国内首个氦气探矿权,带动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氦气商业勘探,实现了成果转化与有效应用服务。开展全国富氦天然气跟踪调查,先后圈定了多个氦气成藏有利区带,进一步带动了全国氦气资源调查,服务了国家氦气资源战略安全。
2.银额盆地及周缘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通过银额盆地基础性地质研究带动商业性油气勘探开发,创新造山带叠合盆地油气地质工作方法,根据项目成果出让的区块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根据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数据,拐子湖凹陷持续取得油气突破,有望建成一个新的原油生产基地。该项成果2013年获地质科技奖一等奖,2014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年获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017年获地质科技奖一等奖,2018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石化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二等奖。
3.柴达木盆地页岩气选区评价
通过柴达木盆地北缘系统的研究,查清了侏罗系页岩气的有利发育层位及空间展布特征,明确了不同类型富有机质页岩的关键参数特征,揭示了页岩气赋存状态、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综合划定了页岩气的有利区。初步评价了柴达木盆地北缘邻区不同盆地、不同层系的页岩气资源潜力,为青海省页岩气的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了资料支撑和理论指导。项目成果2014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6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一等奖。项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相继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ACS Omega、地质学报、沉积学报等专业期刊上。
4.鄂尔多斯盆地铜川-黄陵油页岩及伴生资源评价
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油页岩测井识别方法和含油率计算模板,总结出研究区油页岩特征和成矿模式,预测了工作区长7段油页岩资源量。同时根据发现的石油、页岩气等伴生能源资源显示,按照多种伴生能源矿产综合评价的思路,对区内石油及页岩气资源前景进行了概略评价。2014年出版《陕西省铜川黄陵地区三叠系油页岩及伴生油气资源》(地质出版社),该书受到业内广泛好评,相关企业普遍认为该书对鄂尔多斯盆地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5.低孔、超低渗、低阻“三低”油层评价
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孔、超低渗、低阻油层四性关系研究及油层解释评价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提出影响低渗透油层电阻率的多因素中岩石孔隙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三叠系延长组低阻油层解释评价的准确率具有指导作用。在陕北地区油气资源评价和综合研究项目中,对一批前人评价较差的老探区进行了重新认识,建议重新试油的一批老探井获工业油流,发现了长官庙、寨科、义正—吴堡等延长组低阻油田。1995年以来,承担了一系列的油藏描述、油藏(地质)评价和储量计算等项目,截至2007年,共承担完成油气探明储量计算项目11项,油藏描述和地质评价项目15项。
三、“十四五”业务发展规划
聚焦国家清洁能源和矿产,围绕西北地区油气盆地,开展数字盆地建设,推动矿产资源动态潜力评价,不断增强保障国家清洁能源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1.开展重要含油气盆地多能源综合调查评价
构建数字含油气盆地,推动多能源资源综合评价。充分集成已有各类调查研究成果,逐步建立鄂尔多斯盆地、银额及周缘盆地、河西走廊盆地群三维地质结构,综合开展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煤、地热等多能源综合评价,建立多种资源综合评价、有序开发理论体系与工作机制。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银额盆地苏宏图坳陷等重点调查区开展多能源资源调查评价示范,查清多能源资源赋存规律,实现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矿种找矿发现。开展西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跟踪与服务,集成西北地区多能源及氦气资源基础地质与勘探开发数据,服务“四新”领域能源资源基础地质调查及政府管理。
2.开展渭河盆地氦气示范及全国氦气调查评价
聚焦渭河盆地前中生代基底盖层分布规律、有机无机能源资源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问题,开展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调查示范,促进氦气成藏理论、找矿模式、勘查技术、利用工艺等方法技术体系建立,实现氦气资源调查突破,引领商业勘探利用跟进。联合开展大中型天然气田含氦量调查,查明我国天然气含氦基本情况,为低品位可利用的氦气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引导油气企业在氦气成藏远景区开展气、氦兼探,提高我国氦气资源保障水平,动态跟踪全球典型氦气资源勘查利用进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仓台西路555号地调科研楼
联系电话:029-8923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