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褶皱的野外判识方法(一)

来源:中国地调局 发布时间:2018-10-16

  在野外辨认褶皱时,最主要的是判断褶皱是否存在,区别背斜与向斜,并确定其形态特征。

  在野外,如沿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岩层的弯曲常直接暴露,背斜或向斜易于识别。在多数情况下,地面岩层呈倾斜状态,岩层弯曲的全貌并非一目了然。因此,正确判断背斜与向斜是一项基本技能。

  首先应该知道,地形上的高低并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岩石变形之初,背斜为高地,向斜为低地,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时的地形是地质构造的直观反映。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特别是如其核部为很容易被剥蚀的软岩层时,地形就会发生变化,背斜可能会变成低地或沟谷,称为背斜谷(anticlinal valley)。相应的,向斜的地形就会比相邻背斜的地形高,称为向斜山(synclinal mountain)。这种地形高低与褶皱形态凹凸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inversion of relief)。

  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是背斜遭受剥蚀的速度较向斜快。因为背斜轴部(即褶皱枢纽所在部位)裂隙发育,岩层较为破碎,而且地形突出,剥蚀作用容易快速进行。如果褶皱的上层岩石坚硬(如石英砂岩、石灰岩),下层岩石较弱(如页岩),强烈的剥蚀作用便首先切开其上层,一旦剥蚀到下层,其破坏速度加快。与此相反,向斜轴部岩层较为完整,并常有剥蚀产物在其轴部堆积,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其剥蚀速度较背斜轴部为慢。

  南京附近常见地形倒置现象,如幕府山剖面。这里背斜轴部常出露志留纪的页岩,因其质地软弱,成为宽阔的谷地,向斜轴部常为三叠纪的石灰岩,其质地坚硬,形成山脊。背斜谷、向斜山的标高相差可达200~300m。

 

  内容摘录自舒良树版《普通地质学》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编著: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