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拔4500米的昆仑雪山之巅,一群地质人用冻裂的双手触摸大地脉搏,用疲惫的双脚丈量祖国山河,将“抗战精神”延续在和平年代的找矿征程中,党员突击队的红旗在稀薄的空气中猎猎作响。昆仑山是亚洲最伟大的山系之一,横亘在新疆南部,峰峦叠嶂,终年积雪。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地质调查对国家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成矿带具有寻找金、锑、镍、钨、铜等多种战略性矿产的潜力。
抗战精神的新时代传承
这支10年如一日奋战在雪域荒漠的队伍,将“抗战精神”与地质人的“三光荣”传统有机结合,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当日,地质队员们集中观看阅兵式,用特殊的方式诠释着“牺牲与奉献”的内涵,而地质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则是国家发展的另一面旗帜,正如昆仑山脉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矿产调查也需要长期坚持。
清晨时分,新疆且末县境内的昆仑山区,寒气逼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三级项目负责人李普涛已开始整理装备,虽然当地区气温骤降,却依然熟练地检查着地质锤、GPS和样品袋等调查物品。今天他和队员们要前往调查区域进行化探异常查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二级项目负责人任广利在项目检查指导时说道:“同志们在极端环境下坚守岗位,顶着高寒缺氧爬陡坡、冒风雪搞勘查,你们的每一份付出,中心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种关怀让队员们感受到,他们的工作不仅具有地质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国家战略意义。
在2025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支党员先锋队用独特的方式向先烈致敬:为国家寻找稀缺矿产资源。

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在高原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党组织成为凝聚勘探队伍的核心力量。“我们将党建工作的实效转化为推动矿产调查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项目负责人表示。在昆仑山区,党员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带领团队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野外调查任务。


在极端环境下,项目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面对“云做衣裳雾作衫,巍巍昆仑天地间”的艰苦条件,地质队员们发扬“不得宝藏誓不还”的昆仑精神。项目组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在最艰苦的任务中冲锋在前,这种模式在西北地区地质工作中已证明是凝聚团队、克服困难的有效方式。

这种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模式,确保了项目在艰苦环境下的顺利实施。专家组在项目中期检查时指出,项目组不仅完成了预定任务,还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果和新的地质认识”。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地质工作者们年复一年的坚守。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健儿祭起量天尺,不得宝藏誓不还”。
薪火相传的地质情怀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抗战精神与地质人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坚韧与担当。
地质工作者长年在野外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项目组一位年轻成员说:“一想到国家建设需要矿产资源,我们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国庆节来临之际,项目组仍在昆仑山深处坚守。他们在10月1日早晨举行简单的升旗仪式,庆祝共和国生日,然后像往常一样出发开展地质路线调查。随着2025年国庆节的临近,当大多数人计划着假期活动时,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队员们依然坚守在昆仑山一线。他们面对的是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但心中装的是国家资源安全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