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北部,横亘着全球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由于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并且四周被高山围绕,这里形成了干旱少雨的典型大陆性荒漠气候,塑造出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核心的荒漠景观。然而,在天山南麓的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天山山脉的冰雪融水在茫茫的干旱荒漠中孕育出一片独特的生态绿洲,上演着“死亡之海”中的生命奇迹。
发源于天山主峰的开都河,每年携带35亿~45亿立方米径流量奔腾而下,在焉耆盆地缔造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通过明暗双循环路径维系着下游孔雀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地表径流以孔雀河之名蜿蜒前行,滋养着河岸胡杨林与农田,维系着库尔勒香梨、棉花等绿洲经济;地下水则通过隐伏的含水层悄然补给下游,像一张隐形的水网,默默支撑着荒漠边缘的天然植被,抵御沙漠扩张。从雪山之巅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像一条蜿蜒的生命纽带,串联起冰川、高山、河流、绿洲、湖泊、农田与荒漠。
如今,通过地质调查与生态监测,我们得以解译这条纽带背后的生态密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20世纪70年代前,上游博斯腾湖水通过孔雀河渗入库尔勒地下,形成厚达200米的“地下水库”。在冲积平原区,砂砾石层如同天然海绵,让地下水自由流淌。此时,孔雀河三面环绕的冲积平原的地下水位埋深仅1米~-3米,地下水自然补给河流,滋润着两岸胡杨林。胡杨的根系能轻松触及地下的“生命水位”,荒漠边缘的绿洲与天然植被和谐共生。
1980年后,新疆农业开发进入高速发展期,20年间耕地面积激增64%,机井数量如雨后春笋。地表水被上游层层截流,地下水开采量飙升6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首先是地表断流,孔雀河下游300千米河道干涸,失去地表水补给的地下水系统陷入孤立。然后是地下水降落漏斗出现,因地表水源不足,人们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在灌区中心,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形成最深55米的巨型漏斗。最终是生态警报,下游胡杨林的“生命线”被切断——当地下水位跌破10米,这个“荒漠卫士”的死亡率超过50%,到2015年,下游胡杨林覆盖率仅剩18%。
直到2016年启动的孔雀河生态输水工程——每年从博斯腾湖调水2亿立方米,通过孔雀河向下游输送生命之源,叠加西北气候“暖湿化”效应,冰川加速消融使开都河径流量增加15%。这场“绿色输血”带来明显成效:先是改善河流—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原本“脱节”的地表—地下水系统重新连接;让区域地下水位回升,河道附近地下水位2年内上升4米,重新触及胡杨根系。遥感监测显示,2016年~2018年间,河岸带胡杨林面积增长17%,曾经裸露的沙地重新披上绿装。
但这场生态博弈中,复苏之路仍旧暗藏挑战。相关研究表明,灌区80%的机井开采的是更新世形成的古老承压水,地下水库的补给周期以千年万年计,超采后难以在短时间恢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地下水依赖程度高,地下水超采问题依然存在。
地下水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而是需要我们世代守护的生态遗产。这条天山脚下的隐形水脉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复苏,正见证着我们从看重“金山银山”到看重“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跨越。这条天山下蜿蜒的生命纽带,也终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
(作者:龙睿;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