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法国的A.布拉维提出空间点阵理论,成为晶体结构研究的基础。光性矿物学也有了新发现。1877年,法国的F.E.马拉德提出测量矿物光轴角的方法。奥地利的F.J.K.贝克发明了油浸法。1891年,俄国的Е.С.费多罗夫发明了“费氏旋转台”,为鉴定复杂的硅酸盐造岩矿物提供了有效手段。Н.И.柯克沙罗夫等人编撰的《俄国矿物学资料》(11卷,1853~1891)记载矿物400多种。
岩石薄片的制作始于英国。1856年H.C.索比对制作技术加以改进,使显微岩石学得到很大发展。1867年德国的H.P.J.福格尔桑,1873年F.齐克尔和1873年K.H.F.罗森布施分别发表的有关显微镜下岩石矿物学的著作,奠定了显微岩石学的基础。
与此同时,对岩石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也进行了研究。德国的R.本生于1851年提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混合,会产生各种喷发岩,随之出现了有关岩石的酸性、中性、基性的概念和饱和度的概念。德国的C.G.C.比肖夫提出含氧系数,俄国的Ф.Ю.列文生-列星格提出酸性系数。这些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对岩石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并使火成岩的分类有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16世纪,阿格里科拉就提出了有关矿床成因的观点。1791年,A.G.维尔纳在《矿脉成因的新理论》中,主张矿脉的水成论。赫顿则认为是由于地壳下熔融物质上升到裂隙中形成了矿脉。1835年,丹麦的J.G.福尔卡默提出水溶液将矿物质充填到裂隙中形成矿脉。比肖夫重视地表水的成矿作用,进而发展成侧分泌说。支持侧分泌观点的还有美国的T.S.亨特、C.R.范海斯等。德国的G.桑德伯格尔的《矿脉研究》为侧分泌理论确立了重要地位。
1818年,意大利的S.布赖斯勒克认为地壳下熔融物质中的某些金属元素会由于物理、化学性质、比重、亲和力等因素的不同而相对聚集或者相互分离。这是岩浆分异说的早期表述。1847年本生和1913年美国的W.林格伦提出气化热液矿床理论。美国的J.D.惠特尼于1854年,以后S.F.埃蒙斯都著文讨论了矿床次生富集作用。埃孟斯于1886年还提出接触变质矿床概念。
关于石油矿藏的研究,在19世纪下半叶进展迅速。1859年,美国E.L.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打了第一口有经济意义的石油钻井。I.C.怀特提出有利于油藏的构造“背斜说”(1885)。英国的T.T.奥尔德姆于1885年、俄国的Т.В.阿比赫于1863年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1873年,美国的J.S.纽伯里提出生油层、储油层和盖层是石油构造的3个基本要素。
主办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 : 网络中心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仓台西路555号 邮政编码: 710119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