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干旱与半干旱区地下水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 科研项目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项目名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
主要完成人:侯光才 赵振宏 陶正平 尹立河 黄金庭 王 冬 李 瑛 崔旭东 王晓勇 张二勇 王文科 程东会 苏小四 胡伏生 张 俊 董佳秋 郭 莉 冯润田 吕 英 姜 军
主要创新点:
1、通过勘查实践,深化提升了大型盆地(大尺度)地下水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2、系统总结分析了基础地质条件与岩相古地理特征,利用各种空间信息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结构模型,为直观反映盆地地质结构及含水层空间分布提供了可视化应用平台。
3、查明了主要含水层系统空间分布与水文地质特征,揭示了白垩系碎屑岩裂隙孔隙含水层系统和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系统的内部结构与供水意义。
4、依据地下水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流系统的划分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划分,对鄂尔多斯高原内流区进行了划分与重新界定,提出了白垩系碎屑岩含水层富水性划分的指标体系。
5、揭示了地下水起源和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利用地下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和同位素资料分析,通过二维剖面的精细地下水反应运移模拟,定量提示了不同深度地下水循环机理,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6、查明了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形成演化特征和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与动态变化规律。
7、对10处地下水富水地段开展了水文地质详查,提交C级地下水可采资源83.4万m3/d。发现并圈定了可供进一步勘探的水源地23处,其中大型5处中型18处,为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供水保障。
8、查明了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探明了区域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前景,发现并圈定出了13处地下水富集区和44个供水远景区。
9、查清了区域植被特征,揭示了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的关系,提出了一套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与定量评价方法以及植被与地下水位关系阈值指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10、根据能源基地规划建设和工业园区布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划与保护建议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11、建立了内蒙古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与地下水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