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榆林荒漠化区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2-02-22
        (一)解决的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
  1.通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手段,查明近20年间榆林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通过地面调查结合剖面测量,查明了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包气带结构、地下水埋深、主要植被类型及土壤水分特征。
  3.通过典型流域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小流域淤地坝存在盐碱化、病险坝、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二)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
  1.编制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淤地坝现状及问题建议报告,编绘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保持和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生态功能评价图集,修编了白于山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系列图件,支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质调查工作。
  2.系统梳理了“双评价”因子,完成了榆林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3.毛乌素沙地东北部生态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成果助力当地企业落地和绿色发展。
  (三)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
  1.依据荒漠化成因,综合考虑地质地貌条件,将榆林市划分了5个风沙滩地区、砒砂岩区、黄土梁状丘陵区、黄土峁状丘陵区以及煤矿集中开采区等五个生态恢复治理区块,并在总结以往的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各区块相应的荒漠化治理模式。
  2.根据水分条件,得出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和延河、清涧河流域植被恢复尚有潜力,可加快其自然恢复进度。
  3.基于原位监测数据,提出了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区荒漠化科学防治建议
  4.由于淤地坝在固沟减蚀方面成效显著,项目组通过实验和动态模拟,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布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