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中国申遗第一人—侯仁之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07
  他被称为北京史的巨擘,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
  他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将他誉为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他是最早接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中国人,如果少了他的敏锐和果敢,我们或许要在“申遗”的路上徘徊更久。
  当我国目前已经入选的33项世界遗产的光芒闪耀于天地之间时,当更多的文化遗产因获得有力保障而转危为安时,一个名字值得记忆与敬重,那就是中国“申遗”第一人——今年96岁的侯仁之。
  从两块城砖讲起的故事
  中国的“申遗”故事,要从那两块城砖讲起。 1980年的春天,北京大学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这次出国,他还要完成学校交给他的一项重大任务——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烈请求,为该校带去两块中国城砖。
  城砖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罕物。20世纪60年代北京修地铁,把城墙基本上全都拆了,那些城砖有的被用去修防空洞,有的散落到民间,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
  到了匹兹堡大学,他被领进一间布置得很“中国”的教室,红木桌椅、高悬的孔子像,古色古香,一切元素都来自神秘的东方。原来,这所大学有18间以国家命名的教室,这间就是其中的“中国教室”。匹兹堡大学原打算将两块城砖镶嵌在这间教室的墙壁上,但知道这城砖上有字后,他们决定将城砖放在图书馆公开展览,并举行了隆重的赠送仪式。
  国人视同弃物的旧砖头,却被外人视为宝物,这令侯仁之感慨、感叹。两块城砖,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198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时,他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而此时,这个公约诞生已有12个年头了,但国内几乎还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很多外国朋友疑惑不解,中国历史那么悠久,为什么不参加这个公约?“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一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不仅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斯坦伯格教授的话,犹如棒槌一样,重重地击打着侯仁之。
  1985年提案“申遗”获通过
  学者的敏感,让第一次接触“申遗”的侯仁之久久不能释怀。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具体介绍了有关“世界遗产公约”的情况,明确提出:“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 提案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获通过。
当年12月12日,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12月,中国的故宫博物院等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成为世界上第89个加入该组织的成员国。到2005年7月,我国已拥有33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