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学锦,上海市人, 1923 年 5 月生,中共党员, 1941 年 ——45 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 1946——47 年重庆大学毕业。 1952 年调地质部参加地球化学探矿室的筹建工作, 1954 年任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主任,现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名誉所长。
在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期对矿床原生晕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与前苏联学者同时发现了原生晕中元素的分带现象。 70 年代开始地球化学填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进行设计与全面指导,组织领导全国 40 个实验室研制 GSD 、 GSS 、 GSR 地球化学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以其高度均匀性及 50——70 种元素含量保证值的高质量而闻名于世界。还指导这项计划中多元素分析方案及特殊景观区工作方法的研究,撰写出版的区域化探一书成为十余年来实施这项计划的指南。这项计划已进行了 2 年,覆盖全国 600 余万平方公里。地矿部根据这一计划的线索 ,已发现数百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特别是金矿,其潜在经济价值在两千亿以上。8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开始列入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研究项目。致力于提高各国地球化学填图的质量、水平与工作方法的标准化。由于中国地球化学填图工作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他担任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国外杂志发表的论文《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中的某些战略与战术问题》《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分析的要求》等,对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的标准化起了重大影响。与10位各国科学家共同撰写的《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一书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书中大量引胜了中国成就,对分析的要求全盘接受了他的思想与规定。90年代担任国家“攀登”项目找寻隐伏大矿富矿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新理论,追踪巨型矿的谱系树方法,提出了找隐伏矿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有可能改变21世纪矿产勘查的思路与方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三部。
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GCP )执行局委员,现还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副主编,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式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1980 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