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翁文灏

来源:地震科普之窗 发布时间:2024-09-19
  翁文灏(1889-1971),浙江省鄞县人,我国地质学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
  1902年,翁文灏考中清朝秀才,清末留学比利时,获波文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13年初。翁文灏回国,在北洋政府地质研究所工作。
  1920年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数授。1929年,他创设清华大学地理学系,后兼任该校代理校长。1935年后,翁文灏曾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经济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翁文灏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曾担任该会理事长。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翁文灏率人亲临现场考察,并撰写成《甘肃地震考》等著作,拉开了中国近代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他详细研究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和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在1922年比利时召开的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他宣读的论文引起同行们的极大兴趣,那时他已认识到用仪器观测地震的重要性。
  1930年,地质调查所在北京鹫峰筹建地震台,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地震观测台。当时,通过清华大学叶企荪教授推荐,翁文灏请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毕业生李善邦主持该台工作,为中国地震学初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翁文灏对地质学的贡献主要是在构造地质学方面。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首先提出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发生的地壳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中国山脉考》等论著。燕山运动是中国地质构造动动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得到了地质学界的承认和广泛应用,在理论上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推动了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在探讨地质学理论的同时,翁文灏还十分重视地质学的实际应用和与地质学有关的各种学科的发展。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地质、矿产勘察;发表了《中国矿产志略》等著作,首次探讨了中国的成矿规律和成矿带概念;他注意到了周口店地区化石的重要性,建立新生代研究室,为发现北京猿人创立了条件。翁文灏还致力于测绘、土壤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等经济地质学的研究及组织工作。他曾组织地质学家在甘肃、陕西、四川等省进行了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石油地质实地考察,为中国石油地质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翁文灏先生一生勤耕不辍,致力于祖国的地质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富贵的资料和经验,为祖国的地质、地震、矿产事业做出了贡献。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