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安徽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安徽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市休宁县境内。齐云山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6.9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以典型丹霞地貌为特色,辅以恐龙化石、道教文化、摩崖石刻,是一处丹霞地貌和道教文化相融合的国家地质公园。齐云山,古称白岳,湖光山色,风光无限。其丹霞地貌类型齐全,属峰丛式丹霞地貌,集奇、险、秀、美于一身。区内奇峰峥嵘、怪石嶙峋、丹崖赤壁危立、重峦叠嶂、千姿百态,代表了晚白垩世(距今约9000万年)以来在地形发展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的模式之一 。

  齐云山丹霞地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产生、演化而成。在距今9000至6500万年间的晚白垩世形成了紫红色砾岩、砂岩、钙质砂岩互层的浅湖相--山麓河流相沉积,组成了齐云山组和小岩组,期内有一次基性玄武岩喷发构成齐云山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而稳定成层产出的玄武岩又给丹霞地貌镶嵌了一个绚丽的“花边”。

  始于距今5300万年前的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盆地全面抬升变为侵蚀区。在几千万年的抬升过程中,由于差异升降,齐云山地区的抬升幅度高于周边地区,相对高出100~300米。抬升过程中形成 的断裂、节理,构成了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展布格局;近水平的地层产状和岩性的明显差异,为平台、崖洞等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伴随地壳抬升,流水和重力作用是齐云山丹霞地貌景观形成的直接因素。其中流水的侵蚀作用最为显著,地面流水对岩层冲刷侵蚀,首先沿垂向张节理发育形成冲沟,流水继续冲刷侵蚀,冲沟加宽加深便形成沟谷。如"五老峰"景观,流水沿北西向冲刷形成沟谷,沿北东向冲刷形成一组冲沟,形成五峰并列的奇观。沟谷 边缘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张性节理崩落,形成峭壁,相对高差数十至数百米,最高峭壁达300米,如"紫霄壁"、"真仙洞府"等。岩石在自身重力负荷作用下,沿节理形成奇特的"一线地"景观,岩石崩落形成赤壁丹崖,岩石崩塌形成造型地貌。流水的下蚀和地壳的抬升共同作用使沟谷演变为幽深峡谷,如“楠木谷”。

  另外,园内还分布有中生代白垩纪齐云山组标准地层剖面遗迹、恐龙化石遗迹以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及新构造运动遗迹等。

  地质发现

  云山石崖有雄、险、奇之特点。一般高度为50 -100米,最高达230米,长度则在千米以上,坡面倾角一般都在80-90度,有的呈向内倾的负坡,如紫宵崖、廊崖、舍身崖等;最为壮观的要数石崖、扁平洞和天生桥了。齐云山的岩洞有的分布在崖壁底部,有的高挂在绝壁之上,有的顺同一软弱岩层发育,也有的为两层或多层楼阁。洞的规模大小不等,深者可达10余公里。

  齐云山丹霞地貌除了赤壁丹霞外,还有典型的平顶方山、狭窄的石墙、兀立的石柱、幽深的巷谷、众多的岩洞以及独特的天生石桥。这些特点使齐云山成为我国少见的一处类型齐全的典型丹霞地貌分布区。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