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是瑞典化学家贝尔采利乌斯(Berzelius)1817年在焙烧黄铁矿制硫酸时发现的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取名为Selene,代表"月亮女神"的意思,元素符号为Se,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VI A族,与氧(O)、硫(S)同族,属稀有分散元素,是一种非金属。
硒广泛地用于玻璃、陶瓷、染料、橡胶、石油化工、冶金、电镀等行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如半导体器件、光电器件、硒太阳能电池、激光器件、激光和红外光导材料等的制造。由于硒的重要生物活性,硒也广泛地用于医药、保健和农业等部门。
硒不仅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也是人体中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铁、铜、锌、钴、锰、铬、钼、镍、钒、锡、硅、硒、碘、氟等)之一,硒能降低铅、镉、汞、铊、砷、铬等重金属的毒性,因此硒与铁、锌、碘等元素一样,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研究表明硒在调节免疫,抵制细胞突变,防止癌症的发生、保护肝脏、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参与糖尿病的治疗、保护眼睛、解毒防毒与抗污染等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国际医药界和营养学界硒被誉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
硒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无机硒和植物活性硒。无机硒一般指亚硒酸钠和硒酸钠,从金属矿藏的副产品中获得;后者是硒通过生物转化与氨基酸结合而成,一般以硒蛋氨酸的形式存在。
据统计,我国有72%地区缺硒。其中,严重缺硒的有黑龙江、吉林、山东、陕西等;缺硒地区有北京、江苏、安徽、湖北等。食物中的硒一般来自富硒的土壤,缺乏和过量均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如我国东北硒缺乏地区的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因此,人类对富硒食物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总体上看,动物蛋白是硒的可靠来源,食物中硒含量从高到低大致顺序为:动物内脏、海产品、蛋(蛋黄>蛋白)、肉、粮食、蔬菜、水果,果蔬总体上含硒量低,但蘑菇、大蒜、花生等较高。
硒是每日必需摄入的膳食营养素之一,许多缺硒国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提出每人每天补硒的范围。例如,美国建议50~200微克,加拿大99~224微克,新西兰56微克,英国70微克,日本88微克,而我国的建议量是47~70微克。由于中年后,人体内硒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60岁后血硒水平下降7%,75岁以后下降24%,因此不少专家认为,每天补硒量可以适当增加至50~200微克。另外,急需补充硒的人群、缺硒地区居民、生活在高污染地区的居民也应该适量增加。
西北总体属于缺硒区,富硒土地约占1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富硒土地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关中盆地西安市周边-三原-韩城一带、安康紫阳-汉阴地区;甘肃省张掖-武威、以及兰州市周边地区;宁夏区沿黄流域;青海省门源、拉脊山、海东-乐都等地区;新疆天山北坡石河子-昌吉-乌鲁木齐一带、伊犁盆地、库尔勒焉耆盆地、阿克苏温宿县等。共发现肉类、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等富硒农副产品近50种。这些富硒土地和富硒农副产品的发现,对于改善西北地区硒缺乏状态,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