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9月23日14时,以“加强科技引领,促进矿业发展”为主题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暨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物理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会议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矿业发展报告(2025)》,并举行“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长安学院”揭牌仪式,进一步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矿业投资与产业合作,共绘绿色与可持续矿业发展新蓝图。
携手同行
多方共话地学矿业合作新路径
开幕式上,各方代表围绕落实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共识、推进区域矿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交流。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学义在致辞中表示,本届会议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与矿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两大议题有机融合,不仅为上合组织各国深化地学与矿业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更有助于推动地球物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装备应用的全方位创新,共同促进地球科学创新与区域矿业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区域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陕西矿产资源禀赋优越,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突出。”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武文罡表示,本届会议是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成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实践,希望与会嘉宾凝聚智慧力量,为陕西与欧亚区域的地学合作和矿业投资区域合作创造更多新机遇,促进形成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格局,共同促进上合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主任李朋德表示,本届会议构建了一个跨地域、跨学科、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框架,体现了包容联动、共同发展的时代精神。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愿意并期待与各方一道推动地球物理和地理信息数据的互通与共享,促进关键技术方法的联合研发与能力建设,支持基于科学知识的可持续矿业投资与环境治理最佳实践,共同推动地理信息与地球科学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白俄罗斯地质科研生产中心主任梅利尼科夫表示,白俄罗斯注重地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向“绿色”经济原则过渡,以及引入创新、资源节约型的勘探和开采技术;非常期待和与会各方在深部与超深部钻探技术、矿产资源成矿预测、人工智能大地质数据处理、“绿色”采矿复垦、“绿色矿山”建设以及地质勘探技术设备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
报告发布
绿色与可持续矿业成为新共识
大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底青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等国内外专家围绕深部探测技术及应用、找矿预测技术方法、地球物理仪器技术创新与应用等作专题报告。演讲内容紧扣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与矿业合作实际需求,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赢得与会嘉宾广泛好评。
备受关注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矿业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该报告聚焦上合组织10个成员国,从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矿业现状、投资环境及中企合作五大维度,勾勒出区域矿业发展全景: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的GDP总量达26.15万亿美元,占全球23.48%;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矿产丰富,天然气、煤炭储量占全球40%以上,铀矿储量占全球28%;黑色金属中铁矿全球占比超1/3,有色金属中钨、锑储量超60%;中国企业在各成员国参与超百个矿业项目,中石油成功开发哈萨克斯坦多个油气田、紫金矿业开发塔吉克斯坦金矿等成为合作样板。
同时,《报告》明确未来合作方向——共绘绿色与可持续矿业新蓝图,以共建地质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共筑韧性安全的矿业产业链供应链,共促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等合作为抓手,着力打造国际矿业“新质生产力+贸易投资+产业链合作”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长安大学共建“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长安学院”正式揭牌,依托双方科研教学资源,搭建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平台,为上合组织国家培育更多地球科学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与科学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地学力量”。
据悉,即日起至25日,大会还将举办上合组织国家矿业发展与投资研讨、上合组织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座谈、信息技术赋能矿业发展、沙特阿拉伯矿业发展4个专场报告,以及地学与深部勘探学术交流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同步举行上合组织青年地质科学家交流营,发布《青年地质科学家倡议书》,表彰“最佳青年报告奖”和“文化交流使者”,为中国-上合组织地学合作储备青年人才。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郭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