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搭好大平台 共创新未来|聚焦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4-07-23
  历时10年发展,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已成为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学交流与矿业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7月3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上合组织国家地学合作暨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山水相连,具有可对比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类似的成矿规律与成矿地质条件,共同面临着诸多资源、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于2014年10月经自然资源部、外交部批准,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应时成立。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俄罗斯卡尔宾斯基全俄地质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合作伙伴更加多元化
  成立之初,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的合作国只有4个。
  为了吸引了更多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来中心干事创业,在2016年和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西安市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
  随着业务工作不断深入,该中心的业务架构也不断完善,先后于2019年成立了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武汉学院,2020年成立中亚和西亚矿业研究所,2021年成立卫星遥感应用中心,2023年成立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亚美尼亚地学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共建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等境内外分支机构;聘任12名国内外院士和28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知名专家,于2023年组建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从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为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未来发展提供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支撑。
  在技术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该中心的国际合作伙伴更加多元化,既有各国地矿管理和地质调查机构,也有各国著名科研单位、地学类高校、国有或国际知名矿业公司、投资机构等。十年来,该中心共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项目合作协议42份,实施合作项目近50个,累计有90余个团组出访,合作方110个团组来访,互访交流超过1200人次。
  现在,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的合作国拓展至13个,合作网络涵盖了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白俄罗斯)、2个观察员国(阿富汗、蒙古国)和3个对话伙伴国(沙特、土耳其、亚美尼亚)。
  与此同时,该中心伙伴间的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创新设立了“中国—上合组织地学合作发展基金”,并在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设立了2个境外分支机构(地学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联合共建。目前,8份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科研机构提交的基金项目申请书,已通过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学术委员会评议和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首批拟资助的4个项目正在按照中国外汇管理制度向申请方拨付经费,即将启动实施。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各圈层形成过程、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科学,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格外注重对地质体“自然属性”的合作地质调查与研究。
  十年来,围绕古亚洲与特提斯构造带重大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该中心与上合组织国家研究团队合作开展了基础地质研究、地质编图、成矿规律对比、地质地球化学填图、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系列务实合作项目,完成的10余幅多层次地质合作编图已覆盖中国西部所有跨境成矿带,实现了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和地质界线对接。该中心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地学机构合作,围绕阿尔泰、准噶尔—巴尔喀什、天山、西昆仑—帕米尔—兴都库什等跨境成矿带基础地质、成矿规律与成矿带跨境延伸问题,探讨了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构造转换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合作编制了古亚洲洋构造域西南段、特提斯构造域中西段,涵盖中亚和西亚全区、重点成矿带、重点找矿远景区的1:250万~1:10万多层次系列地质图件、图集与专题研究报告等服务产品。
  从2016年开始,该中心不断加强与各国先进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理念、标准的交流、对接、培训和人才联合培养,提升合作国吸引国际矿业投资合作的能力水平,国际合作项目从成立之初的注重地质体“自然属性”合作地质调查与研究,向地质科研合作与区域矿业研究并重的新发展格局转变。
  2020年,该中心成立区域矿业研究所,拓展了上合组织国家区域矿业发展与投资环境研究、国际矿业投资项目评价与推介等合作,促进了地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技术装备的国际化应用与推广。
  为了提升国际合作地质调查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能力,该中心研发了野外地质数据采集系统和地学大数据管理服务系统。目前,其自主研发的以Geosite server为核心的数据管理软件和在线化野外填图软件,在沙特地盾区精细地质填图项目中投入使用,得到沙特地质调查局、监理方、填图人员高度认可。
  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成部分,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还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地矿机构合作,完成160万平方千米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绘制了69种/71种地球化学元素图谱,为合作国提供了首套全国性的高质量、多元素、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图件,并圈定出一大批地球化学异常区、找矿远景区,为合作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权威的地球化学数据支撑与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通过短期研修、国际培训班、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该中心协助上合组织国家地质矿产领域政府部门官员、专业技术人员来华研修或参加培训,培训技术人员540人次;通过地质调查与科研项目合作,为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地质调查与科研机构培养地学专业技术人员200余名。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推动下,中国—上合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于2019年成立,形成常态化培养机制,大大促进了上合组织国家地学调查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提升。
  合作领域的拓展,也促进该中心逐步搭建起国际地学与矿业投资合作平台。十年来,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联合国外合作伙伴,举办各类学术论坛、研讨会、矿业投资合作论坛等交流活动23次,吸引来自上合组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地质调查与科研机构的650余位专家学者与专业技术人员前来研讨交流;评估推介300余个矿业项目、8项先进技术与仪器装备,促成紫金矿业、志存锂业等中国企业签约投资哈萨克斯坦、乌兹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矿业勘查开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联合开展野外考察
  扩大合作发展空间
  中国与上合组织各国进一步深入开展地学与矿业合作、构建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与矿业发展命运共同体”,拥有良好的地质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
  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在会议期间发布的《上合组织国家地学合作倡议》表明了其未来发展思路——继续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指引下,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地球科学创新研究中心、国际地学与矿业合作交流平台、国际地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总目标,持续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各国务实合作,落实好中国与上合组织各国关于地学与矿业合作的元首共识和上合组织国家地学合作圆桌会议(2023)精神。
  首先,加强与各国地学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规划对接。重点围绕亚欧大陆地质演化及其对矿产资源形成、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制约等重大地学问题,开展国际联合科考、专题研究与学术研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提出科学应对方案,促进区域地球科学创新,服务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其次,合作开展跨境成矿区带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对比。选择重点跨境成矿区带,合作开展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研究对比,互通交流同一成矿区带内各国重大地质勘查与找矿的新成果、新发现,联合编制区域地质矿产图件,为各国基础性地质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和支撑矿业发展提供参考。
  再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围绕提升各国地质调查与地质研究程度,助力各国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本国矿业投资与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降低商业勘查开发的成本和风险,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勘查区块和优质靶区。
  最后,加强国际地学与矿业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国际地学人才交流培养、技能培训与学术互访。通过共建“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与矿业大数据平台”,促进国际地学研究、矿业投资与贸易合作的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发展;通过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竞赛、学术互访、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动各国青年地学创新人才的交流培养和快速成长,促进各国文明互鉴和社会共同进步。
  共同愿景,未来可期。当前,中国坚定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将与各合作方继续深化地学领域务实合作,构建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模式,促进信息共享,共创繁荣发展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