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历时9年,央地合作完成南疆近21万平方千米土地地球化学调查

摸清南疆绿洲区土壤“元素家底”

来源: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11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打造优质农牧产品的重要供给基地,是党中央赋予新疆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为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作用,2016年以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筹部署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等多家单位在南疆开始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9年过去,该项目日前发布相关成果——完成南疆近21万平方千米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采集分析土壤样品2.4万个,获取了土壤中54种化学元素、指标含量,摸清了南疆绿洲区土壤“元素家底”,首次用数据证实博斯腾湖为“中国第一富硒湖”。相关成果为推进南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央地联动,织密南疆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网

  谋定而后动,规划先行。

  2016年,西安地调中心率先在南疆启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至2019年,西安地调中心连续4年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北缘部署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累计调查面积达6万平方千米。

  2017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3890万元,继续在塔里木盆地南缘部署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2.59万平方千米。

  20222024年,依托西安地调中心承担的新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项目,进一步查漏、拓展南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范围。

  历时9年,先后有西安地调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研究院(原新疆地质调查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水文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原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等单位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协同织密南疆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网,获取了南疆迄今最为系统、空间精度最高、指标最全的土壤地球化学填图国情实测数据,覆盖南疆97%的耕地。

  评价结果表明:南疆耕地均为碱性土壤,其中强碱性土壤(pH≥8.5)占比33.4%;99.8%的耕地土壤不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为优先保护类的清洁土壤。基于土壤养分丰缺程度,该项工作划定优质耕地90.8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基于《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21》圈定Ⅰ等绿色食品产地耕地土壤适宜区210.27万亩,占比为5.07%。这两类优质土地大多位于焉耆盆地、库拜盆地、阿克苏河沿线和喀什西部等地区,被建议作为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优先保护。同时,以符合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肥力Ⅰ、Ⅱ等为标准,该项工作在喀什和克州地区筛选出潜在耕地后备资源408.45万亩。

  模式创新,“调查评价开发”闭环驱动硒资源价值转化

  随着南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由北向南持续推进,一条东起焉耆盆地、经阿克苏地区、西至克州,长度近千千米的土壤硒富集区—“硒腰带”逐步呈现,圈定富硒土地近4900万亩,其中富硒耕地1130万亩,占南疆耕地面积的27%。该富硒带内,阿克苏地区富硒土地面积达1912.05万亩,其中富硒耕地538.1万亩;巴州地区富硒土地达1411.35万亩,其中富硒耕地243.04万亩;喀什地区富硒土地814.65万亩(富硒耕地250.26万亩)、克州地区富硒土地376.8万亩(富硒耕地47.73万亩)、和田地区富硒土地19.95万亩(富硒耕地2.32万亩)、兵团南疆师市富硒土地347.85万亩(富硒耕地48.06万亩)。此外,该项工作还发现南疆的富钙、富镁土地分别占到绿洲区面积的99.3%和91.8%,广泛分布在南疆各地区;富钼土地占比20.2%,集中分布在阿克苏—库尔勒一带;富钾土地占比2.1%,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

  其间,以中央财政示范引领、地方财政跟进的方式,该项工作先后在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分布重点区开展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面积累计为3600平方千米,为精准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富硒土壤也只有真正生长出天然富硒作物才能凸显其经济价值。

  为科学、快速发挥土壤调查成果作用,项目团队制定了立足重点区域1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放眼南疆优势特色农产品调查的方案,在近十年时间里,累计获取了2000余件动植物样本数据。

  评价结果显示,15种天然富硒农产品,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3种富硒粮食作物,鲜食辣椒、鲜食番茄、辣皮子、洋葱、苹果、红枣和核桃7种富硒果蔬产品,鸡蛋、鸡肉和牛肉3种富硒畜牧产品,大蒜和孜然2种富硒调味品。研究表明,不同动植物对硒的吸收程度不同,小麦、水稻、玉米、孜然、辣椒等农作物较易吸收土壤中硒元素,鸡蛋、鱼肉硒含量聚集明显。丰富多样的天然富硒生物资源,展现了南疆优势特色农业开发的良好前景。

  该项工作对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湖泊底泥及水产样品化学元素的分析结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分析结果显示,湖底泥中硒元素含量在0.08毫克/千克~1.80毫克/千克之间,均值达到0.63毫克/千克,在全国主要淡水湖泊中位居首位,湖中生长的鲤鱼、五道黑、池沼公鱼、黑鱼等天然富硒生鲜水产富硒率达到了92.5%。项目人员进一步开展研究发现,博斯腾湖为构造断陷湖,侏罗系炭质泥页岩为其提供了最初始的硒物源,经地表水长期搬运,以水溶态和悬浮态形式迁移,最终在湖区聚集累积形成富硒沉积层。

  基于重点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该项工作在焉耆盆地、铁门关市、阿克苏温宿县等精细化圈定天然富硒土地186.83万亩,其中富硒耕地127.76万亩,并成功申报中国地质学会天然富硒地块5处(29.57万亩),占全国已认证面积的10.13%。

  为充分发挥好这些精细化调查成果数据的实用性,西安地调中心自主研发特色土地资源查询系统,打通了成果信息查询到田间地头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服务地方土地资源管理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科学评价生物资源硒含量水平,项目团队通过富硒阈值研究,发布了新疆首个富硒食品分类团体标准《富硒含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 T/XJBZFX-001-2020)》,为加强富硒产品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西安地调中心的技术支撑下,焉耆盆地现已发展成为南疆富硒产业的示范区,成功打造了"西域硒都"富硒产业区域品牌,建成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园5处、富硒特色食品产业基地1处、富硒科普展馆1处,获批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富硒)1处和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1处。

  深化多元合作,接续支撑南疆地区特色农牧产业发展

  在106万平方千米的南疆大地,南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成员用近十年时光将南疆绿洲区“全覆盖”的蓝图变为现实,从田间地头的网格化采样,到室内数据攻坚,再到用线条与图斑组成成果图件的工作流程,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地质报国初心。

  接下来,西安地调中心将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不断深化“中央+自治区+兵团”多元合作,加快构建南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并选择重点区域部署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为南疆地区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提供接续支撑;加强焉耆盆地富硒产业技术支撑,助推“西域硒都”品牌和博斯腾湖“中国第一富硒湖”打造,示范引领南疆,乃至全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谋划申报南疆土壤、粮食、重要农产品和饮用水中矿质元素迁移转化重大专项,为推进南疆优质、特色资源型土地保护开发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