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该区域包括了欧洲、亚洲、非洲东北部的广泛地理范围。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该区域涵盖了三大洲几乎所有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拥有地球上最大的河流、山脉、森林、草原、沙漠,以及世界上最密集的人类活动区,海拔由海平面到地球上最高的位置,有全球最热、最干燥、最潮湿的极端气候。“一带一路”的区域范围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空间差异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发展对环境的不断开发利用,出现了诸如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干旱、洪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草地退化、森林减少、冰川退缩、湖泊萎缩以及生物物种减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参会的院士专家
2021年6月25日至28日,2021年“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陕西杨凌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研讨会以“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国际科技前沿,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和对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王焰新院士、刘嘉麒院士、邵明安院士和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大会致辞。
李志忠主任主题学术报告
西安地调中心主任李志忠作《基于卫星遥感的绿色发展指标研究—以中国西部为例》主题报告,结合西部绿色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发展,从绿色发展的理念背景意义、基于遥感的绿色发展指标研究到卫星遥感在西部绿色发展中应用等三个方面阐述卫星遥感应用情况。内容涉及东北黑土地长期观测、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监测、秦岭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地质灾害识别、黄河中上游富硒土地调查等重大工程进展,展望了卫星遥感服务西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思路、举措和发展方向。报告展示了西安中心近年来围绕新发展理念,在西北地区开展绿色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取得的系列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的成果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普遍兴趣。
西安地调中心办公室、水文与环境地质室、灾害与工程地质室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研讨交流并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