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河(1977- ),博士研究生,研究员。
专业方向:水文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提出了以控制性水文地质剖面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同位素年龄场和温度场等数值模拟手段。结合粒子示踪技术的研究思路,确定了地下水水平循环规模、垂向循环深度、循环过程和不同深度的循环量,为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垫面条件复杂和地下水补给具有空间高度非均匀均质性的特点,提出了多视角,多尺度和多方法的研究思路,确定了地下水补给量的时空分布特点,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可持续开采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资源短缺问题。经过近10年的研究,项目探明了盆地内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潜力,划定了18处地下水富集区和161处水源地。水源地累计供水能力达22亿立方米每年,部分水资源地已被当地政府转化应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当地居民水安全饮用和经济建设的需求,探索性地采用渗透井、辐射井、竖井汇流取水技术,建立了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开发模式。采用探采结合的方式,为当地成井100多眼,合计出水量40万立方米每天,解决了20多个城镇和上百个乡村近期57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为改善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和野外测试技术,拓展了以定性为基础为主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定量研究了地下水循环机理,系统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浅、中、深循环系统的特征,扩展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提示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和补给机理;采用了7种方法计算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下水的补给量,系统总结了地下水的补给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提出了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方法的选取原则。丰富了地下水补给理论;改进了基于地下水昼夜波动的植被耗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易于操作的选取原则。为正确使用该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拓展完善了生态水文学的基本理论方法。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个人为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团队成员获省部级以上人才荣誉5次,包括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