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夏林圻研究员

来源: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 发布时间:2023-10-27
  夏林圻(1942-),南京市人,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

  学习经历 

  196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勘专业;

  1982年2月至1984年3月,赴法国巴黎十一大学(又名南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法国工程博士学位(岩石学与火山学专业);

  工作经历 

  1962年8月,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后更名为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工作,曾获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称,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1997—2000年)等职务,2007年2月退休。

  主持或参加项目情况 

  1962年—1981年:先后作为参加人员和课题负责人参与和完成多项“基性、超基性岩及有关矿产找矿、评价”项目和课题;

  1982年2月—1984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火山岩不同矿物中熔体包裹体测温、测压和化学成分研究(Contribution à l’étude des inclusions vitreus dans diférents minéraux des laves: Thermométrie optique, barométrie, composition chimique)”;

  1985年1月—1988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火山岩中熔体包裹体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86年1月—1990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祁连秦岭海相火山岩”项目(地质矿产部“七五”部控项目);

  1989年1月—1991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相山中生代含铀火山杂岩岩石地球化学”项目(地质矿产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的中法合作研究项目);

  1991年1月—1995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祁连山及邻区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和预测研究”项目(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紧缺矿产勘察与评价研究”(85-901)下属一级项目);

  1992年1月—1994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北大巴山碱质基性-超基性潜火山杂岩岩石地球化学”项目(地质行业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项项目);

  1992年1月—1995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地幔流体与软流层(体)地球化学”项目下属二级课题“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岩浆包裹体和玻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992年1月—1996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项目下属三级课题“秦岭元古宙火山岩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996年1月—2000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动力学”项目(国土资源部“九五”资源与环境科技攻关项目);

  2001年1月—2005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天山造山带岩浆作用研究”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五”地质调查工作项目);

  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天山石炭纪碰撞后火山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06年1月—2010年11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中亚古生代火山岩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项目);

  2011年1月—2015年12月:作为项目指导主持完成“中国及邻区构造演化过程中几个关键时段火山岩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二五”地质调查工作项目);

  获奖情况 

  1986年:获第一届侯德封奖;

  1990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桐庐、寿昌等地区火山杂岩中岩奖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研究”(排名1);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祁连秦岭海相火山岩”(排名1)。1993年:获第三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993年: 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相山中生代含铀火山杂岩岩石地球化学”(排名1);

  1995年: 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北大巴山碱质基性-超基性潜火山杂岩岩石地球化学”(排名1);

  1996年: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共同颁发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祁连山地区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和成矿预测研究”(排名1);

  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8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北祁连海相火山岩岩石成因”(排名1);

  1998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排名10);

  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排名10);

  2002年: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祁连山及邻区火山作用与成矿”(排名1);

  2004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奖-成矿动力学”(排名1);

  2009年: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排名7);

  2010年: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天山岩浆作用”(排名1);

  2016年: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排名8);

  2018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排名1);

  2018年:获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排名1);

  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 

  长期从事火山岩、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在北祁连火山作用与成矿、中亚晚古生代大规模火山作用、火山岩形成环境–熔体包裹体–细碧岩成因研究和大陆-超大陆构造与火山作用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著名火山岩石学家,并指导找矿工作,为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起到重要指向性作用。

  1、系统研究和重建了北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火山岩形成时的洋盆开合和构造体制;提出该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均产于拉伸环境,圈定了远景区和找矿靶区,被地勘部门采纳取得找矿突破。

  北祁连山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产成矿省之一。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地学界对该区此类矿产的产出环境和形成条件一直缺乏清楚的认识。夏林圻通过15年(1986–2000)持续研究发现和查明:①该造山带内分布着一套类型齐全的新元古–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系,东西绵亘千余公里;②该火山岩系是大陆裂谷化-裂解→大洋化-洋盆扩张→向北俯冲–碰撞所诱发的裂谷+沟弧盆系火山活动的产物;③与海相火山活动相伴的海底热卤水对流循环作用,使得这套火山岩系成为块状硫化物矿床的重要含矿岩系;④已知矿床无一例外形成于拉伸环境,因为拉伸环境下由软流圈上涌造成的高热流背景,以及地表和浅部存在的巨大火山岩浆体,都可以作为“热引擎”或“热中心”诱发产生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所必需的海底热卤水对流循环体系;⑤矿体就位受古火山机构和古海底裂隙系统控制。他据此提出具拉伸背景的“新元古代大陆裂谷区、中寒武世-奥陶纪岛弧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穹、奥陶纪弧后扩张脊型蛇绿岩套、晚奥陶世被动裂谷区”是大型矿床成矿远景区,并领导研究集体圈定了找矿靶区,被地勘部门采纳,指导白银厂、祁连县、石居里沟等矿田深部找矿勘查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4年底,新增Cu(30万吨)-Pb(46.5万吨)-Zn(48.5万吨)金属量125万吨)。

  2、以研究火山岩为切入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天山及邻区构造?岩浆成因和演化理论体系,提出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于早石炭世早期,和石炭纪-早二叠世“中亚大火成岩省”新认识。

  中亚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是国际地学界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古亚洲洋闭合时限,是国际争论的热点,前人对此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夏林圻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火山岩、地层、沉积学、蛇绿岩、高压-低温变质带和含Cu-Ni矿床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年龄等综合研究,提出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于早石炭世早期(360?350 Ma)新认识,建立了天山及邻区构造-岩浆成因演化理论体系,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他的研究证明中亚地区广泛分布的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系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他提出该区自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又经历了具深部地幔柱背景的石炭纪?早二叠世大规模裂谷岩浆活动,并将其命名为“中亚大火成岩省”(包括“天山”和“塔里木”2个亚省),认为该大火成岩省事件是中亚晚古生代大规模成矿的先决有利条件。该成果已获国际认可[国际大火成岩省委员会主席Ernst和Bryan新近(2008)发表的论文“Revised definition of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中,对“中亚大火成岩省” 的发现和厘定予以肯定,并在其编制的“全球大火成岩省分布图”中标出了“天山”和“塔里木”2个亚省。张国伟和任纪舜2院士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为天山及邻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构造-岩浆成因演化理论体系,对于查明中亚地区新元古代中-晚期和晚古生代两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指导区域找矿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指向意义”“天山(中亚)大火成岩省的厘定和确立具国际领先水平。是一项富有探索-创新的重要研究新成果”。

  3、建立了判别火山岩形成环境的地球化学准则、改进和发展了火山岩熔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细碧岩“火山岩浆–海底热卤水混染成因模式”。

  ⑴遭受岩石圈混染的大陆玄武岩总是具有似消减带信号(低Nb、Ta、Ti),常被误判为弧玄武岩,从而导致确定古火山岩形成环境成为火山岩研究中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个难题。夏林圻通过长期系统研究,建立了有效判别大陆玄武岩和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准则:①大陆玄武岩的不相容元素含量和Sr同位素比值高于弧玄武岩,且前者的εNd(t)为低到负值,后者的εNd(t)恒定为高的正值;②除Nb、Ta和Ti外,遭受混染的大陆玄武岩仍然具有大陆板内地球化学特性;③若火山岩系中发现有未遭受混染的大陆玄武岩存在,该火山岩系就可以被确定是形成于大陆板内环境。该成果被国际大火成岩省委员会主席R.Ernst(2014)认为是“解决了大火成岩省研究者们的一个关键性地球化学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贡献”。

  ⑵熔体包裹体研究:①查明:开放系统中,包裹体成分保持恒定;封闭系统中,受寄主矿物结晶影响,包裹体成分会发生变化;早期矿物中的包裹体可以代表形成寄主岩的初始岩浆,晚期矿物中的包裹体只代表残余岩浆。这些发现有助于更确切地理解和利用熔体包裹体的化学特征,进一步夯实了熔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②改进了熔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出一个较传统分类更简单、更严密精确的熔体包裹体新分类;建立了较传统方法更为完善的熔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规则。③利用熔体包裹体研究探索了世界上一些著名火山岩浆事件的性质。④利用地幔岩熔体包裹体研究取代高温高压实验,提出部分熔融三阶段模式(地幔流体沿矿物边缘和裂隙诱发部分熔融、初始部分熔融体呈脉状和网络状渗透联合、部分熔融体通过岩墙状通道聚集形成岩浆库)。上述成果被Deicha(当时为世界包裹体学会副主席)等人组成的评委会(1984)评价是“对熔体包裹体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⑶首次(1986–1990)对祁连-秦岭古海相火山岩开展系统区域岩石学研究,获得细碧角斑岩是由富钠质火山岩浆结晶形成的确凿证据:发现无序–过渡结构态原生钠质斜长石;在石英和单斜辉石斑晶中发现原生富钠质熔体包裹体;提出细碧角斑岩“火山岩浆-海底热卤水混染”成因模式。宋叔和院士(1991年)认为该成果“是我国首次有关海相火山岩区域性研究的总结”“提出的关于细碧角斑岩“火山岩浆-海底热卤水混染”成因模式以及块状硫化物矿床属海底热泉成因的新见解,是一个很有科学意义的重要贡献”。

  4、21世纪以来,致力于“大陆-超大陆构造与火山作用关系”研究,取得重要成果:①提出中国大陆形成演化过程中,从元古宙至古生代初,曾发生过二次范围广大具深部地幔柱背景的大陆裂解事件,系统论证了华北克拉通1.8–1.65 Ga火山岩–基性岩墙群和我国各前寒武纪陆块上发育的850–540 Ma火山岩均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分别为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作用的产物;②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是国际地学界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夏林圻基于火山岩研究,提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作用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火山响应,该火山作用的系统时、空变化受控于碰撞引发的一系列地球动力学过程,论证了青藏高原隆升是自南向北穿时发生;③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地球上产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提出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可以作为确定火山岩系成构造背景的明确无误的“诊断指标”。

  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 

  1.以第一作者主编出版专著9部,参与编写出版专著3部

  ⑴Xia Linqi, 1984, Contribution á l’étude des inclusion vitreuses dans différents minéraux des laves: Thermométrie optique, barométrie, composition chimique. 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de Paris sud, p.316, Paris XI University Press, Paris.

  ⑵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彭礼贵、张诚、杨静华、王兴安、李智佩、韩松、黄忠祥,1991,祁连、秦岭山系海相火山岩。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⑶夏林圻、夏祖春、张诚,R. Clocchiatti, J. Dardel, J.L. Joron, 1992,相山中生代含铀火山杂岩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⑷夏林圻、夏祖春、张诚、徐学义,1994,北大巴山碱质基性—超基性潜火山杂岩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⑸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1996,北祁连山海相火山岩岩石成因。地质出版社。

  ⑹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1996,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岩浆包裹体和玻璃(为《地幔流体与软流层(体)地球化学》一书的第六章)。地质出版社,230—271页。

  ⑺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左国朝、邱家骧、彭礼贵、王大为、杨巍然、邬介人、夏卫华、覃功炯、于浦生,1998,祁连山及邻区火山作用与成矿,地质出版社。

  ⑻夏林圻、夏祖春,2001,秦岭中新元古代火山岩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一书第十四章第一节)。科学出版社,629—655页。

  ⑼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徐学义、杨合群、李智佩、杨建国、李文渊、赵东宏、宋忠宝、李向民、于浦生,2001,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动力学。中国大地出版社。

  ⑽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2003,北祁连山新元古代-寒武纪大陆裂谷系统(为《现代与古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一书的第二章第四节)。地质出版社,149—164页。

  ⑾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李向民、马中平、王立社,2007,天山岩浆作用,中国大地出版社。

  ⑿夏林圻、夏祖春、李向民、马中平、徐学义,2013,中国中西部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科学出版社。

  ⒀夏林圻、李向民、徐学义、马中平,2016,中国及邻区构造演化过程中几个关键时段火山岩研究,地质出版社。

  2、在《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France》、《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Earth-Science Reviews》、《Gondwana Research》、《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中、英文版)》、《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岩石学报》、《地质通报》、《地球化学(中、英文版)》、《中国地质》、《西北地质》、《地球学报》、《矿物学报》、《西北地质科学》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180篇。截至2014年,被SCI(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28篇,EI收录论文4篇;被SCI检索刊物他引765次;被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他引3085次。

  3、译著2部:

  ⑴ 夏林圻译(苏)布拉赫(А.Г.Булах)著,1982,矿物学中的热力学方法(俄译中)。地质出版社。

  ⑵ 1986,流体包裹体(英译中)。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夏林圻负责翻译第十七章)。

  受表彰情况 

  1986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模范工作者称号;

  1992年: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

  1994年:获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6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6年: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7年:获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0年:获西安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下一篇:李文渊研究员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